聚焦“五篇大文章” 金融支持從“有沒有”走向“強不強”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 發表日期:2024-01-09
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1月4日至5日在京召開,對2024年重點工作作出了明確部署。會議強調,要聚焦“五篇大文章”,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五篇大文章”指的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此后,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均多次表態,要圍繞相關領域加強工作。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系統闡釋了“五篇大文章”的主要目標。他表示,科技金融排在“五篇大文章”之首,重在順應產業高端化發展趨勢,支持科技創新成果的持續涌現與充分轉化,加快創新強國建設;綠色金融重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順利達成,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普惠金融重在支持小微企業、涉農主體、個體工商戶等群體,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實現共同富裕;養老金融重在支持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數字金融重在支持數字經濟發展,并通過加快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本次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再次把‘五篇大文章’列為重點工作,是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落實。”業內專家表示,多年來,金融機構在“五篇大文章”上已經有所深耕,個別領域在國際上位居前列,下一步,面對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金融服務要從“有沒有”,發展到更關注“好不好”“強不強”。
綜合用好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優化資源配置
溫彬表示,“五篇大文章”進一步明確了未來金融業在經濟結構優化過程中的五個發力重點,為金融機構指明了方向。從人民銀行工作角度看,要綜合用好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
實際上,這也是近年來金融業持續發力的關鍵領域。以綠色金融為例,根據人民銀行數據,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8.58萬億元,同比增長36.8%。普惠金融數據方面,金融監管總局口徑的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8.4萬億元,較2023年初增加4.8萬億元;有貸款余額客戶數4260.5萬戶,較2023年初增加372.8萬戶。
但是,上述領域仍有不少發展瓶頸亟待突破。根據國務院2023年9月發布的《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新形勢下,普惠金融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在綠色金融領域,盡管規模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標準不明、識別困難、激勵不足等問題客觀存在。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金融服務不僅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更要“從大到強”。
對此,本次會議提出,要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繼續發揮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服務普惠金融長效機制作用。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必要時可以創設新的結構性工具,進一步豐富政策工具箱,提高貨幣政策精準性和有效性,支持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也表示,結構性貨幣政策應更好發力,持續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優化資金供給結構,通過引導社會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將更多的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做好“五篇大文章”。
進一步優化融資結構、市場體系、產品體系
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是流通儲蓄、配置資金的重要主體,我國是超大規模經濟體,必須打造與之相匹配的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例如,在科技金融領域,“股貸債保”聯動的綜合支撐體系建設被多次提及。為了更好支持有較大不確定性的科技創新活動,特別是滿足發展初期的科技企業,要完善以股權投資為主的“股貸債保”聯動的綜合支撐體系。
此前,在2023年7月國新辦舉行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 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有關業務負責人就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介紹。
“大大小小的銀行是我們提供科技資金的主力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青松表示,從人民銀行角度來講,要運用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為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貨幣環境。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從其管理機制、風險評估、產品服務等方面提升自己的專業服務能力,把科技創新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
在養老金融領域,保險等金融產品被寄予更大期待。作為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于2022年11月正式實施的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已滿一周年。截至2023年6月末,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已達4030萬,繳存金額182億元。不過,開戶熱、繳存冷問題依然存在。
對此,業內專家建議,要通過多元化的投資工具,打造滿足不同風險收益目標、不同期限資產配置需求的投資策略體系。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峰建議,可以逐步探索將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作為養老金融產品的創新方向,并打通養老資金與健康養老產業之間的投融資橋梁。機構可以將產品資金投向養老產業建設,進一步為購買產品的個人提供養老健康服務機會。
持續提升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跨部門多機構協同配合
當前,跨部門、跨領域、跨產業的協同頗為重要。比如,要實現科技金融方面的綜合支撐體系建設,金融管理部門、科技部、各類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均需采取行動。
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要重視數字金融的重要作用。“金融機構要更好運用科技手段,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更好滿足科技創新的需求。”董希淼舉例稱,要將商標、專利等作為授信依據,大力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
“可根據科技型企業輕資產等特點,在保持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開發更多信用貸款產品,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同時,要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不斷提升服務的效能。深度應用金融科技,有助彌補科技型企業信用數據較少等不足,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和有效性。”董希淼說。
政府部門和金融管理部門則應在推進制度完善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持續發力。“各級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要繼續為科技金融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共同推動科技金融健康發展,更好地防范科技金融風險。”董希淼建議,要加強科技公共信息共享、融資擔保、知識產權評估交易等配套支撐,健全科技金融統計和評估體系。
“當前,以大數據和數據技術為基礎,建設了各類區域性和部門性信用信息平臺,大幅度提高了信用信息體系的效率和覆蓋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莫秀根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下一步,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應著眼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以信用信息體系和金融政策環境為中心的金融基礎設施。這也是以數字金融帶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協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